根据马未都先生演讲整理。
“赚钱就好,其他都俗。”
这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粗暴,甚至有点功利得让人不适?但你先别急着反驳。当我们褪去所有理想主义的外衣,从象牙塔里一步跨入真实的社会,第一个迎面扑来的问题,往往就是这么直白:怎么养活自己?
是的,就是搞钱。
这是人生的第一个阶段,一个叫做“趋利”的阶段。你被父母养大,被教育体系塑造,然后,你被推向世界。这时候,你的首要任务,几乎是出于本能的,就是为自己争趋最大的生存资源。这没什么可耻的。在不违背法律、不触犯道德底线的前提下,去追逐利益,去换趋一份能让你安身立命的报酬,这是你站稳脚跟的第一步。
这个阶段的人是“忙”的,甚至是“苦”的。因为天底下没人会平白无故地把钱塞进你的口袋,还拍拍你说“悄悄拿着,别告诉别人”。每一分收获,背后都是实打实的付出和奔波。
话说回来,这个“利”,到底要趋到什么程度才算够?是必须挤进福布斯排行榜,成为世界首富吗?
显然不是。
当你的收入和工作状态,能让你由衷地说出一句“我很满意”时,“趋利”的阶段性任务其实就算完成了。这时候,你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人生的第二个境界:“趋名”。
这里的“趋名”,也不是让你非得成为万众瞩目的大明星。它更像是一种对“声誉”的在乎。你开始不仅仅关心银行账户的数字,也开始在意别人如何评价你,在意你的工作是否对他人有价值,在意自己在这个社会结构中扮演的角色。你希望建立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形象,一个值得信赖的个人品牌。这是一种从物质追求到社会价值感的微妙跃升。
突然想到,其实“趋利”和“趋名”很多时候是交织在一起的。一份好工作,本身就同时带来了“利”和“名”。但心态上的侧重点,确实是会随着年岁和阅历变化的。
而当这一切都变得稳固,当外部世界的风浪不再轻易让你摇晃时,人生的终极追求才缓缓浮现。
那就是第三个阶段:“趋静”。
到了某个年纪,你会发现,外界的喧嚣和赞誉,都不如内心的片刻安宁来得珍贵。你开始向内探索,整理自己的思绪,寻求一种与世界、与自己和解的平静。所有的经历,无论好坏,都沉淀为过程,人生这条路很快就会走完,最终我们追求的,不过是一份心安理得。
钱是忙出来的,但文化一定是闲出来的。这里的“闲”,不是无所事事的懒散,而是当你不再为生计发愁后,所拥有的那份从容和空间。你终于有时间去读一本无用之书,去培养一个不为赚钱的爱好,去思考一些更终极的问题。
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历史上许多成功的商人,最终都走向了慈善。有位伟大的慈善家曾说过一句掷地有声的话: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。当钱已经完成了它作为工具的使命,就该让它流动起来,去服务于更广阔的社会。这或许也是一种寻求内心平静的方式吧。
从趋利,到趋名,再到趋静,这条路听起来像是人生的标准流程。但人生哪有什么标准答案,它更像是一张被我们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、模糊不清的地图。
那么,你呢?你现在正走在哪条路上,又在为什么而忙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