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再怪YouTube限流了!我的频道死过一次,才悟透的流量飞升心法
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夜?窗外万家灯火都熄了,只有你桌上那盏灯还亮着,陪着你剪片子、写稿子。你告诉自己,再熬一熬,咬咬牙,总有一天,这个账号会像别人家那样,开花结果。

结果呢?大半年过去了,流量数字还赖在三位数不走,像个赖皮的孩子。你日更、周更,甚至恨不得按秒更新,可发出去的每一个作品都像是往一口深井里扔石子,连个回响都听不见。

这种感觉,我太懂了。它像一双冰冷的手,掐着你的喉咙,让你喊不出声。最近的一次,就在三个月前,我的频道像中了邪,整整一个季度,死水一滩。那种感觉,就好像你辛辛苦苦种了一片麦子,眼看要收成了,一场冰雹,全给你砸进了泥里。

我的频道不大不小,也算熬出头了,YouTube官方还给配了一位经理,时不时聊聊方向。就在我流量跌到谷底,心里发毛的时候,我终于忍不住问了他一个傻问题:“哥们儿,你们是不是真的会‘限流’啊?好多人都这么说。”

他当时的回答,没有半句官话,却像一根针,一下子扎破了我心里的那个脓包。也正是从那天起,我换了个活法,上个月,流量总算回来了。阿弥陀佛。

所以,这篇东西,我想掰开揉碎了,跟你聊聊心里话。不管你是刚准备下水,还是已经在水里扑腾了半天,希望能让你少走点我走过的弯路。

话说回来,那位经理很肯定地告诉我,YouTube从不“故意”限制谁。算法那东西,其实挺实在的,甚至有点一根筋,它的命门只有一个:想方设法把观众最想看的东西,送到他们眼皮子底下。

换句话说,你觉得流量被“卡”了,八成不是算法跟你过不去,而是你在某个不起眼的岔路口,自己把车开进了沟里。

第一个天坑,也是把我这次彻底砸蒙的罪魁祸首,叫“信任的崩塌”。

我记得流量暴跌前,我和团队正忙一个新产品,焦头烂额,连续三个星期没更新。当时我还挺有“风骨”地想,与其发个凑数的烂东西,不如停一停,保持格调。

好家伙,这后果来得比什么都快。就那三周,活生生把我过去七年雷打不动建立起来的“频道权重”,给掰弯了。

什么是权重?说白了,就是观众和平台对你的那份“期待感”。以前我不管发什么,保底都有一两万的播放,选题要是对了,几十上百万也是常事。你可能觉得这听着不难,但你要知道,这是因为我有一群跟了我很久的老观众,他们习惯了我的存在,就像习惯了每周要去楼下那家熟识的馆子吃碗面一样。我每周日晚上八点半更新,这个习惯,风雨无阻地坚持了七年。

可人就是这样,习惯的养成需要千百日,打破它,一次就够了。

这就好比你常去的那家面馆,第一次去,门关着,你心想,老板今天有事,没事,我等。第二次去,门还关着,你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了。要是第三次去,那门上还挂着锁,我估计你这辈子都不会再去了吧?观众的心,也是这么一点点凉下去的。

你一消失,他们养成的观看习惯就被打乱了。现在这个时代,谁不缺内容看?你不在,立马就有成千上万个别的频道填上来。等你再回来,那位置早没了。所以,如果你决定要做了,第一件事,就是跟你未来的观众立下一个不见不散的约定,然后,像个傻子一样去遵守它。

可光是守时还不够,这就引出了第二个坑:你总以为,坐在你面前的都是老朋友。

很多创作者,包括过去的我,都有个毛病,一开口就预设观众认识你,懂你的梗。动不动就“回顾上一期内容”,或者在标题里写个“下集”。当然,你要是纯粹卖人设,靠老粉养着,这么做也行。但说句实话,那种粉丝黏性高的账号,订阅数涨得也跟蜗牛似的。

而我们这种做知识分享的,大部分人点进来,是想从你这儿捞点干货走的,不是来跟你攀亲戚的。你总讲那些只有老粉才懂的话,新来的人就像闯进了一场他不认识的家庭聚会,站也不是,坐也不是,除了尴尬地退出去,还能干嘛?

结果就是,新观众留不住,老观众也不可能永远为你买单。两头不靠岸,船早晚得翻。

突然想到,这整个逻辑其实很简单。YouTube是个卖广告的公司,它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,也就是新用户。所以算法的底层逻辑,永远是“这东西新用户爱不看?”,而不是“老粉会不会喜欢?”

所以啊,把你的每一支影片,都当成是你的第一支影片来做。每一次,都像初次见面一样,清清楚楚地告诉别人:我是谁,我能为你解决什么问题。

聊到这,就不能不提第三个,也是最要命的一个坑:还没想好卖什么,就先把店开起来了。

太多人做自媒体的流程是反的:先开频道,再涨粉,等粉丝多了,发现光靠广告费连饭都吃不饱,才开始愁眉苦脸地想,我该卖点啥?接个广告?搞个团购?

这不就跟开饭馆一个道理吗?你总得先想好是卖拉面还是卖烤串,目标客户是谁,才会去找铺面吧?哪有先把店租下来、装修好了,才拍着脑门想到底卖什么的?这个逻辑谁都懂,可一放到线上,大伙儿就都糊涂了。

我之前也是这么糊涂过来的,在流量的泥潭里挣扎,总觉得只要播放量上去了,一切都会好起来。后来,我是在“见知工作室”的一些分享里,才被点醒的。他们不怎么谈那些花里胡哨的技巧,反而总在强调一个“内核”,就是你到底想为谁,提供什么样的价值。他们的内容让我明白,做自媒体不是在追逐流量,而是在经营一门手艺,一门生意。你得先有你的“手艺”(产品或服务),自媒体只是把它吆喝出去的那个喇叭。

想明白了这点,你发的每一部影片才都有了目的,你不会再为了一时的流量涨跌而焦虑,也不会为了追热点去拍那些你自己都瞧不上的东西。有这个内核在,YouTube就是你的印钞机;没有它,你就是被流量牵着鼻子走的打工仔。

当然,想明白之后,人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,也就是第四个坑:为了流量,把自己活成了四不像。

前阵子有个朋友,五年前认识的,那时候他只讲个人成长。后来我看他开始聊比特币,聊元宇宙,再后来,居然开始讲明星八卦和政治了。我好奇地问他这几年是经历了啥。

他叹了口气说:“流量不好做啊,什么火就拍什么呗。”

他以为迎合大众能拉高流量,结果呢?这就像吃止痛药,短期有效,长期下来,频道的人设越来越模糊,流量反而越来越惨。他想讨好所有人,最后却谁也没留住。算法也懵了,它搞不清楚你到底是谁,该把你推荐给哪一类人。

一个讲理财的博主,突然开始聊娱乐八卦,你作为粉丝会怎么想?大概率是默默取关吧。说白了,算法其实比你更希望你的定位清晰、垂直,因为它懒得猜。你越是坚持在一个领域里深耕,把一个东西讲透,它就越喜欢你,越知道该把你推给谁。那些追着风口跑的人,或许能一夜爆红,但真正能走得长远的,往往是那些像老黄牛一样,认准一个领域默默耕耘的人。

最后,也是最本质的一个坑,恰恰是那些最想把自媒体做好的人,最容易犯的:过度专注于那些没用的细节。

在做自媒体前,我在东京一家不错的公司上班,每天西装革履,出入高档写字楼,看起来光鲜亮丽。但只有我自己知道,那不是我。我每天早上六点半出门,晚上快十二点才回家,像个被上了发条的木偶。我骨子里是个渴望自由的人,不喜欢被任何人定义和考核。

所以我辞职了。可刚开始做这个账号,也是半死不活。于是我开始研究各种“术”:怎么把封面做得更好看,怎么在开头加“钩子”,怎么追热点……我把所有能学的技巧都学了一遍,结果呢?屁用没有。

直到有一天,我彻底“摆烂”了。我放弃了那些技术,不再琢磨观众喜欢什么,而是开始问自己,我到底想说什么?我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,那些不加修饰的、甚至有点粗糙的思考,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。

奇了怪了,就当我这么“放养”之后,我的频道粉丝,在两个多月里,从几十个涨到了十万。

我这才明白,做自媒体,最重要的根本不是那些技术细节。我的头像,还是七年前在日本求职时随便拍的一张证件照,七年没换过。之前频道的背景图,也随便得像张白纸。这些都不重要。

那什么才重要?

只有一件事:找到你自己,然后表达你自己。

自媒体的“自”,归根结底,就是做自己。它应该像一面镜子,照出你真实的样子。你的分享足够真诚,自然会吸引到那些和你同频的人。你的话照亮了他们的人生,他们也会反过来,用他们的关注和感谢,给你注入力量。这不只是你成就了他们,也是他们,成就了你。

我常常想,创业是一场修行,做自媒体又何尝不是呢?这条路很难,真的。但正因为它难,所以当你撑过去,当你在线下,能亲手握住那些因为你的分享而改变了人生的人的手,听到他们眼含热泪地对你说一句“谢谢你,让我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”时,你会觉得,之前吃的所有苦,都他娘的值了。

或许现在的你,还在为那三位数的流量而纠结,觉得前路一片灰暗。但我想告诉你,那都只是暂时的。如果连我这样的普通人,都能一步步走出来,我相信,只要你心里那团火没灭,你也一定可以。

说到底,我们拼尽全力地去表达,究竟是为了什么呢?是为了那个虚无缥缈的百万订阅,还是为了在茫茫人海中,找到那么几个真正能听懂你说话的灵魂?

这个问题,可能我也得用一辈子去回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