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业路上的那些“坎儿”:200+创业者给你的2025生存指南

发布:沃德网络 发布时间:2025-04-26 08:19:38

你是不是也觉得,创业就像是一场看不到终点的长跑?尤其是刚起步那会儿,恨不得一天有48小时。 SportingSmiles 的 CEO Evan McCarthy 就有同感。他说啊,15年前公司刚开,事情堆积如山,最大的难题就是找不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。当时他还是单身,更容易拼命,连续两个月一天都没休息,完全all-in,根本没想过plan B。 Evan后来回过头看,觉得当时真该更关注个人生活,少点压力,说不定公司发展得更快呢。你看,把自己逼太紧,反倒可能影响效率。

其实啊,这可不是他一个人的感受。我们最近问了200多位创业者,结果显示,大家普遍觉得最头疼的“坎儿”,压力的管理首当其冲,高达36%的受访者都这么说。这跟去年一样,大家最想解决的也是它。怎么破这个局呢?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:你是自己的老板,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自己说了算!别被那些“一天睡三小时”的社群的光环给骗了。可设定自己的“营业时间”,尽量遵守;累了就得歇,清空一下脑子,回来效率更高;更重要的是,别把计划排得太满,对自己诚实点,今天能做多少就做多少。下了班,就把工作放一边,好好生活,跟家人朋友待着,搞搞爱好,或者干脆放空。

那除了把自己逼太紧,创业者还面临啥呢?排在第二位的,是流量的获取,也就是怎么找到并留住客户。这个真不意外,没客户哪来生意对不对?特别是,有个有意思的数据,那些创业五年以内的新公司,觉得找客户是最大的挑战。毕竟白手起家,客户不会自己找上门。找客户这事儿,首先得搞清楚你的“真命天子”是谁。做做用户画像研究,摸清他们的喜好、痛点、在哪儿晃悠。然后呢,大胆地去获客吧!你家产品服务好,就得吆喝出去。本地生意可放传单名片;参加行业活动、展会;社交媒体上刷存在感;让朋友家人帮你宣传;给老客户搞个推荐计划。说白了,就是得露脸,窝着是没用的。

还有就是啊,市场这东西变化太快了,跟上节奏是第三大难题。R. Williamson & Associates 的 Scott Williamson 就提到,创业初期他心里有蓝图,可真下场了才发现,市场和竞争环境跟你想的不一样,得随时准备战略的调整。市场变幻像天气,没法强求。但你可以做个行业雷达。多看看新闻、消费者都在聊啥、网上啥热门。心里有数,才能预判可能的变化。Scott Williamson 说得好,创业不是死守一个计划,而是有个愿景,去市场里试试水,听反馈,然后愿意改。跟着市场跳探戈,你才能站稳脚跟。

跟市场变化同样棘手的,是搞定现金流的稳定。没错,它也排在第三位,而且和工作生活平衡一样,是大家最渴望解决的问题。尤其对新公司来说,第一年能不能活下来,全靠有没有持续的收入。想有稳定收入,得靠两件事:用户留存和产品创新。客户开心了,自然愿意回来,无论是续订还是重复购买,这不就是营收的基石吗?对客户好,可搞会员、听他们的意见、给他们提供使用教程等。产品呢,就得不断升级、加新功能、出新品。你的产品一直在进步,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,解决用户的实际需求。

再来就是搭班子、带队伍。24%的创业者觉得招人和留人不容易。想公司顺溜跑起来,特别要扩张的时候,没人才真不行。招人留人方面,有个“秘密武器”:内部推荐!77%的创业者说这是最有效的方法。当然,招聘网站、猎头、招聘会也得用。留人嘛,就是得让人干得开心、有奔头。给他们成长的机会,比如培训、导师制;福利待遇要跟上,像医保、弹性工作这些,让人有安全感,也顾得上自己的生活。别忘了前面说的,鼓励大家平衡工作和生活,别总绷着。Instrumentl 的 CEO Gauri Manglik 就经历了从啥都抓到学会放手、信任团队的过程。她后来发现,当老板从指挥变成支持和指导,让员工有自主权,他们反而更有积极性,产出更高,自己也更开心。

最后,钱的事儿总是绕不开的。资本的对接排在第五位,对五年内的新公司尤其难。说实话,我本来以为它会更高,毕竟没钱啥也干不了。但它在前五,说明重要性不言而喻。钱从哪来?路子其实不少。像众筹(Crowdfunding),GoFundMe、Kickstarter这些平台可帮你聚沙成塔;小微企业贷款,地方上常有专门的扶持政策;银行贷款最常见,多比较利率和条款;还有天使投资人,他们是专业的“助推器”,通常需你精心准备项目路演。当然,要是家里朋友愿意帮忙,也是条不错的。但所有这些之前,先给自己做个预算,心里有本账,才知道到底需要多少钱。

除了这些外部或运营上的挑战,创业者心里也挺多“戏”的。比如坚持下去的动力。Merchynt 的创始人 Justin Silverman 说,刚开始没收入、增长慢那会儿,最难的就是保持斗志。那咋办呢?他学了个方法,把大目标拆成小目标,写在桌前,完成一个勾一个。别小看这些“小赢”,它们加起来就是大成就,能让你在想放弃的时候咬牙撑过去。这告诉我们啊,要学会庆祝那些微小的进步。还有就是普遍存在的自我怀疑和恐惧。一半的创业者都有这感觉,冒名顶替综合征(Imposter Syndrome)很多人都经历过。市场洞察再准,也无法完全消除不确定性,这情绪很难彻底根除,但可以缓解。怎么说呢,就是得有点耐心和韧性。结果怎样,你不试试怎么知道?如果你担心赚不到钱,还没开始行动就打退堂鼓,那结果肯定不会好。别对自己太苛刻,这些情绪上来的时候,试试积极的自我对话,慢慢来,哪怕是“假装自信”,也是在培养好习惯。

有时候,创业路上孤军奋战真的很累,特别是头一次创业的新手。但很多人觉得开口求助挺难的,怕被看轻,或者觉得一个人搞定才牛。 Hire & Fire Your Kids 的创始人 Jody Swain 就是个例子。她刚开始啥都想自己扛,拼命工作,结果家人们看不下去了,给她来了个“家庭干预”!后来她才明白,真的有人愿意帮忙,你不问,机会永远是零。所以啊,别把求助看成弱点,它恰恰说明你够清醒,知道自己需要啥,而且愿意学习和成长。

这里还得特别提一下一个容易被忽视但非常重要的点——机会的平等性。我有个专栏叫“Breaking the Blueprint”,就是关注那些多元化背景的创业者遇到的独有挑战。历史遗留问题让一些群体在创业路上有更多额外障碍。看看数据就知道了:我们调查了300多位来自不同弱势群体的创业者,50%觉得自己的生意会因为他们的族裔、残障状况、性取向等被区别对待;68%认为自己得比别人付出更多才能成功;59%觉得社会、资金、政府对他们这部分人的支持不够。那怎么办呢?首先,主动去寻找专门为这些群体提供的资源和支持;其次,跟有相似经历的人多交流,抱团取暖,互相打气;找过来人做导师,学经验;最后,积极申请针对性的扶持资金和贷款。

你看,创业路上的“拦路虎”确实不少,有时候看着挺吓人。但就像前面说的,保持耐心和韧劲儿非常关键。克服这些挑战需要时间,没有捷径。但只要你愿意去面对、去行动,就能给自己最好的机会闯过去。毕竟,办法总比困难多,你说对不?